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加快推动一流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做好《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以来,学校相继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哈工程校发〔2018〕10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基本要求》(研院函〔2019〕33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2020年5月,学校发布《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关于做好“工程100条”推进落实工作的通知》(哈工程党发〔2020〕15号),“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20条”作为“工程100条”的重要内容,明确采用《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为阶段性目标之一,对于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和坚强保证。
日前,《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现特邀请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就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念、原则及修订重点事项进行解读。
问:此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背景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答: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为了主动适应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发展要求,立足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定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在《201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修订工作。
修订工作启动以来,研究生院对国内外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深入学习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和先进做法,经过几十次的调研、专题讨论,凝炼了《指导意见》。各院系高度重视,通过对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进行广泛调研,对标国内外高水平学科,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培养目标的“高水平”要求,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修订工作不仅旨在创新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以此为契机,助力学科建设,为新一轮学科评估提前做好准备。
问:此次《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是什么?
答: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四个修订原则。
(一)高水平原则。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相关学科培养方案,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及培养经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学科交叉原则。加强多学科交叉培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指导和科学研究等环节体现学科交叉;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科研工作,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协同创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贯通性原则。加强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衔接,统筹、优化不同学位层次学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科研实践和培养过程各环节,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招生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四)特色原则。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船海核领域办学特色,瞄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沿,结合学科特色优势,构建研究生培养特色体系。
问:《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较《201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
答:本轮培养方案围绕四个基本原则落实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前一轮培养方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立德树人,强化思政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育人和导师育人职责,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明确专业课的育人责任,要求每门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哈军工精神、创新文化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意识,落实导师育人职责。导师指导、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
2、科学规范,体现我校特色:参照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新增了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简介,凝练了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经过专家多轮修改、反复推敲,新版培养方案定位精准、科学规范,更加符合我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船海核领域办学特色。
3、资源融合,全面落实一级学科修订:本轮培养方案在国家强化一级学科,淡化二级学科的政策指引背景下,首次实现我校所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学位点全部按照一级学科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由牵头院系协同相关院系制定,以此促进我校一级学科内各院系资源融合和同向发展。
4、推进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横向上增强学科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指导和科学研究等环节体现学科交叉,纵向上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确保课程次序科学衔接,实现本硕、硕博跨层次选课,轴向上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要求所有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具有国际交流的经历。
5、目标指引,完善课程体系: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视野等方面完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方面,推进数学公共课改革,强调数理基础,专业必修课依据国家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核心课程目录进行精确对标;能力提升方面,要求每个学位点开设1门研究方法类课程,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要求每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至少设置1门校企联合课程,并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专家为专业学位硕士授课、开设讲座,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各学位点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博士生的选修课,将体育课设置为博士生和硕士生的选修课,专利实务、科研信息获取与利用设置为硕士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术视野方面,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点均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引导研究生紧跟学科前沿,要求直博生、学术型硕士、留学硕士增选最低2学分跨学科课程,开阔学术视野。此外,要求各院系充分利用各种在线课程平台,将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学模式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主动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问:此次修订后,广大导师、研究生任课教师应做哪些改变,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答:对于导师——
1、要深入落实育人职责。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育人职责,充分考虑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能力培养、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课内与课外等内容与方式上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要着力提高研究生素质能力。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支持研究生参与前沿性、高水平和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前确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齐短板;对跨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指导其选择若干门硕士阶段专业核心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3、要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短期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和国际组织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
4、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充分安排好专业学位硕士的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明确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保质保量完成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要紧密结合项目需求,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探索采用新的形式指导论文工作。
对任课教师——
1、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变:明确课程的育人责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哈军工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推进案例式、研讨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增加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现代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新模式。
4、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实际能力等是否达标,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对学生——
1、提前做研究规划:研究生可通过新增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简介”和高度凝练的“研究方向”清晰了解所就读学科概况与内涵、特色与优势、科研成果及其发展前景,通过教学大纲了解专业课的先修课程,提前做好研究规划及学习安排。
2、高质量课程学习:研究生课程体系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方面,公共课强调数理基础,专业必修课依据国家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核心课程目录准确对标;创新能力方面,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增设校企联合课程,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增设论文写作指导课,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增设体育课,强健体质;学术视野方面,增设了关注学科热点的前沿课和促进交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此外,案例式、研讨式和启发式等授课方式、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将逐渐引入到课程学习中。
3、本硕博有效衔接: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确保课程次序科学衔接,层次分明,实现本硕、硕博跨层次选课,优化和节约了学习时间,保证了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等各类学生学习课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4、多形式国际交流:学校、院系和导师将多方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短期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和国际组织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每名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有1次参加国际交流的经历。
问:在《202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作中,学院的哪些做法比较有特色?
答:全校共17个院系参与本次修订工作,各院系都按学校要求成立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和《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委员会职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修订工作。各个院系依据自身特点,做法也各具特色。例如:
船舶学院坚持思想铸魂,以“立德为根本,课程为抓手”,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大纲为依托,教师为保障”,确保思政教育有效落实;坚持“高水平”指导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名校为参考”,开展培养方案修订,以“质量为核心,金课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自动化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前沿学科交叉。研究方向设定上瞄准科技和学术前沿,充分体现学科优势,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高度契合;课程设置上对标学科评议组核心课程和国内外一流大学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拓宽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声学院突出船海特色,注重学科融合。研究方向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三海一核”主体学科群的培养优势;打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培养壁垒,注重水下声学与海洋科学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培养高质量、多层次、复合型优秀人才。
计算机学院以学生培养目标和素质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注重夯实两类基础(数学基础、专业基础),培育两种能力(知识运用、终生学习),拓展两个视野(前沿视野、国际视野),提升两项素养(创新实践、科学研究),实现多元化和创新型的研究生培养。
核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式、高水平、研究型”理念,结合IAEAINMA计划,制定独具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方案。以国际核专业名校、IAEA标准为参考,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实践,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优秀的核能工程领域硕士。
物理学院注重课程体系内涵建设,强调基础理论扎实厚重。推进知识体系本研贯通,建立一体化的本硕博课程体系,实施跨层次无忧选课,满足学生对知识进阶学习的不同需求;聚焦前沿科学和基础理论,科学设定教学大纲,确保学生所学的理论方法和知识有用、能用、好用。
编辑:宋友鹏 文章录入:宋友鹏